close

 壹、前  言



 歐洲與中國大陸(以下或稱「中共」)政經關係之回顧宜自1949年中共政權建立後開始,而歐洲則以歐洲聯盟(EU,以下或簡稱「歐盟」),1957年歐洲共同市場(EEC),1967年稱歐洲共同體(EC),1991年才稱EU。由於EU成員國又以英、法、德3個國家最為重要,前2者與中國同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後者目前為EU最強大之成員國,且為穩定歐元區之中流砥柱力量。本文先敘述中國與EU3個主要成員國之政經關係,及戰略夥伴關係之回顧,然後敘述雙方領導人溝通密切之亞歐高峰論壇(ASEM)與中歐領導人會議.剛好於今(2010)年10月初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Brussels)舉行。至於歐中關係之展望方面,先就中國1989年發生 「六四天安門事件」造成雙方關係停頓,並且EU決議 武器禁運之經過與發展,再分述中國大陸獲德國協助將,而取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且歐中雙方將繼續拓展戰略夥伴關係,及人民幣升值問題恐會在G20高峰會處理。最後將上述發展之相關政策性建議 併結語中要述。

 貳、中國大陸與EU國家政經關係之回顧

 一、中國大陸與英國政經關係之回顧

 二次大戰結束後,中國大陸發生國共內戰,當時英國與法國均置身度外。到了1949年初國民黨戰事逆轉後,兩國均對共產黨洽商承認事宜。同年10月1日中共政權在北京成立,翌年初英國承認中共,法國則延至1964年才與中國大陸建交。由於英國同時在兩岸設有領事館,因而1954年兩岸發生第一次台海離島危機時,英國立場卻希望出現「兩個中國」,既要同時支持;又要繼續維持外交關係。而目前為EU會員國之芬蘭、捷克、波蘭、丹麥及瑞典等國,當年均已與中共建交,並均配合中共之「一個中國」原則。到了1972年底英國正式與中國正式建交後,才確立「一中原則」,並同時放棄過去之「一中一台政策」。此外,英國亦於同年加入EC,參與各項工程浩大之整合。於此尚須一提者,乃由於英國自二次大戰以後國力大為衰退,其原居於世界領導人之地位,多被美國與蘇聯所取代。且冷戰時期,雙方政治對立,英國乃全力與美國密切搭配,而形成特殊關係。因此,其中國政策之發展亦均配合美國,諸如1989年中國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後參與EU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1996年3月中國飛彈試射危機時對中國表達強烈之抗議。另外,尚配合EU提出大陸違反人權問題,諸如童工問題、監獄犯人生產品問題、黑心窯場、黑心煤礦、及西藏人權與新疆議題等。若中國不配合改善,則將與EU採取一致之行動。

 二、中國大陸與德國政經關係之回顧

 德國二次大戰無條件投降後,其國土與首都由美、英、法、俄四強分區軍事占領。復因其位於東、西兩大集團中間,故其狀況較為特殊,原由蘇聯軍事佔領之東德,及由美、英、法軍事占領之西德,均於1949年分別獨立。1955年西德加入北約(NATO),東德加入華沙集團(Warsaw Pact)。西德於1957年加入EEC後,經濟開始突飛猛進,東德則日趨落後。到了1973年兩德同時成為聯合國會員國後,西德才與中國建交。雖然西德之政治外交一向親美,惟在EC內卻與法國維持較為親密之軸心關係。在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前,德國之經濟實力早已大於英國與法國之總合。次年兩德統一後,雖需以龐大資金重建東德地區,惟並不影響其在EU之舉足輕重,及在歐元區之中流砥柱之地位。金融海嘯重挫全球金融與經濟後,EU又遭逢希臘與南歐之債信危機,EU經濟復甦緩慢,因而各會員國均期望與中國加強經濟合作,並擴大與中國之進出口貿易。                         

 德國近年來亦積極與中國加強合作,因而兩國關係持續升溫。自梅克爾就任總理後,已訪問中國四次。據悉,德國在金融海嘯後率先復甦,有很大程度上係得益於對中國之大幅出口。此外,兩國皆為以出口為導向之製造大國,因而在保護主義等方面之立場較為相近。兩國在金融合作方面議由眾大之進展自年月中國企業開始在德國證交所上市,家數繼續在增加中。另外,中國國務院溫家寶總理10月初赴歐參加ASEM時,10月5日突然「超常規會晤」德國總理梅克爾,若以其地點選在距柏林70公里之梅賽堡宮(Meseberg Palace)觀之,因該國家賓館只有會見與德國關係最密切之外國領袖,可見中德逐漸形成密切之戰略夥伴關係。梅克爾除邀請溫家寶共同在明年主持首輪之政府磋商外,尚希望雙方加強磋商對話,擴大互利合作。此外,德國將促使EU盡快承認中國為「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三、中國大陸與法國政經關係之回顧

 戴高樂總統1960年代因不滿美、蘇兩強壟斷世界政治,乃開始挑戰美國在西方世界之主導地位,並於1961年正式建交,以凸顯其獨立自主之外交與國防政策。到了1978年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及實行四個現代化而擴大對西方國家之貿易,中法兩國簽訂七年貿易協定,其關係乃由表面之政治關係,轉變為實質內涵之經貿關係。1985年雙方再簽署七年貿易協定,雙方關係快速增長,法國已成為EC各國中對中國提供最多貸款之國家,亦係中國引進先進技術設備之最主要貿易夥伴之一。惟1989年中國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後,法國於6月6日宣布凍結與中國之ㄧ切關係。6月28日在馬德里高峰會議時,法國主導譴責中國之遣暴鎮壓百姓,並於會中通過武器禁運與一系列之制裁措施。此外,法國尚自1991年7月以後對台灣軍售,使法中關係開始降溫。後因中國採取經濟制裁,造成法商在大陸發生巨額損失。到了1994年法中發表聯合公報後,兩國才又重修舊好。            

 1995年席哈克就任總統後,對EU與中國之作法發生重大之改變,在對EU方面,因法德之軸心關係已不能由法國主導,乃拉英國近來抵制德國;在對中國方面,席哈克想借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之動力,來推動經濟走出困境。?加強雙方之經貿關係,法國支持中國加入WTO與G8,並希望能以法中關係成為歐中關係之主軸。此外,席哈克尚於1997年對中國進行「全面夥伴關係」及2004年之「深化戰略夥伴關係」之聲明,均在致力於發展兩國在各領域上之合作與發展。另外,由於薩科奇在對美關係上,改採務實及趨近於美國之立場,因此,在法德領袖分別接見達賴喇嘛後,中國只對法國大家撻伐,並表明取消2007年所簽訂之ㄧ系列合約與協定。雖然如此,薩科奇為修補與中國關係,仍於2009年前往北京參加奧運,今年前往上海參觀世界博覽會。

 ?、戰略夥伴與高峰會政之經關係

 一、建立戰略夥伴之政經關係

 所謂戰略夥伴(Strategic partnership),自1990年代冷戰結束以後,分析國家間制度性發展之框架與總體戰略之主要成分,及評估國家安全政策,對現實國防關係之影響與國際發展之新趨勢。且夥伴國家關係基於相互受利之合作,互利之關係,長期目標、普遍接受性等原則,而對相互基本共識不斷進行對話與協調。法國席哈克1995年就任後,便認為中國係一日漸重要且不可忽視之夥伴,不但經濟發展優勢,可促進EU雙邊經貿互利之發展,而且兩國在聯合國皆為安全理事國,在國際經濟中具有獨立而重要之角色,並在地緣國際議題,及促進多極化理念上均有相似之觀點,爰可共同發揮戴高樂主義,以制衡美國之超強權力,甚至於可建立共同政經價值之反美軸心(Anti-US axis)。既可使崛起之中國融入國際框架下,而保持穩定之現狀,以促進雙方經貿利益與促進實質關係之增長;又可平衡強權與促進多極化之發展,而符合法國對世界格局之觀點。因此,法國自1997年與中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以期為法中夥伴關係提供了很好之前提,並致力於將法中夥伴關係發展為歐中關係之主軸,試圖在EU與國際組織集團中納入中國為一個主要能量,亦即在雙邊夥伴關係具體實現後,法國亦致力於將雙邊關係擴展到區域間與全球面之關係,藉此突破美國在全球及美歐亞大三角上各邊之壟斷,將中法關係作為亞歐關係之最大主軸,因此,法國認為EU若欲與中國關係正常化,解除武器禁運是一種指標,並可表明法美之間有不同之全球戰略觀。          到了2004年雙方簽署「深化戰略夥伴關係」聲明,以致力發展兩國在各領域上之合作發展,例如同年進行前所未有之海軍聯合演習,而開啟中國與其他國家在軍事領域之互動先例。換言之,深化法中與歐亞關係,對整個國際局勢必然會產生積極之影響,允宜在各自地區發揮積極影響,以推動歐亞合作。此外,深化雙方在重大國際問題上合作,有助於建立一個更加安全與穩定之國際環境,允宜尊重聯合國憲章之宗旨與原則,並在安理會與大會內相互協調與合作。另外,中國除先承諾與法國建立密切之戰略夥伴關係外;尚可順勢逐漸與其他EU成員國建立密切之戰略夥伴關係。

 二、亞歐高峰會議及中歐領導人會議

 ASEM係亞洲與EU成員國層次最高規模最大之政府論壇,1996年在泰國曼谷開幕,其成員國由目前之48國及兩個國際組織所組成,每兩年開一次會議。此外,ASEM總人口與貿易量佔全球60%,經濟實力已超過全球之50%。由於EU成員國對亞洲成員國之貿易呈逆差狀態,故逼升人民幣成為此次熱門議題。此次為第8屆會議。自10月4日開始在布魯塞爾舉行一連三天之會議,然後舉行第13次「中歐領導人會議」。此次中國係由國務院溫家寶總理出席,除藉此2會議宣揚推動世界經濟實現平衡,可持續恢復與增長之觀念,並呼籲各國必須加速推動國際經濟治理及金融體系改革。對於歐美逼升人民幣之問題,溫家寶除認為如何改善雙邊政治氣氛,避免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及促進雙邊貿易健全發展,乃此行亟待解決之問題外;尚已「人民幣大幅升值對中國及世界經濟都不利,若逼升人民幣,將導致中國經濟與社會出問題,會給世界帶來災害」。

 10月6日舉行之「中歐領導人會議」係由歐洲理事會主席范宏培(V. Rompuy),EU執委會主席巴洛索(Baloso),及溫家寶總理共同主持。會中EU要求中國大陸改善投資環境,保護智慧財產權,人民幣問題,及要求改善人權,並儘快批准聯合國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溫家寶總理表示:國際金融危機對中歐各自之發展已造成嚴重衝擊,也考驗中歐關係,中國高度政重視與EU之協調合作。今後雙方靈導人與高層仍須常會務與對話以加強合作。因此,要解決市場經濟地位與武器禁運之兩大難題,最後雙方簽屬兩項有關教育文化與海洋事務之合作協議書

 肆、歐中政經財金關係之展望

 一、對中國大陸武器禁運恐將放鬆或解除

 1989年中國發生「六四天安門」之流血鎮壓後,EC乃以中國在北京屠殺百姓,人權不堪入目為由,而採取武器禁運等措施以挫其銳氣,並譴責中國迫害人權,抗議暴行及紓解百姓之無辜。雖然中國官方一再辯稱「無人傷亡」,歐美均不予理會而均予嚴厲制裁。後來EC為了因應冷戰結束後,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之重新分配,擴大EC經濟與政治整合之版圖。因而不再只是消極鞏固現有之政治經濟利益,而須開始積極拓展對外關係。此外,尚認為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之大國,擴充軍備是保障其國家安全之重要手段,因此,EU成員國對中國大陸銷售武器之意圖已愈趨明顯。而中國亦自2002年開始即透過法德兩國,向歐洲議會遊說解禁。德法兩國領袖亦曾共同向EU執委會施壓。因此,2004年1月EU乃將解除武器禁運案列入執委會之議程,而成為國際矚目之焦點。因其除涉及東亞地區之安全與平衡結構外;尚因EU、中國與美國三方互動關係若欠當將危害台灣之安全。另外,英國於2005年初一反先前配合美國之特殊關係而亦主張廢除對中國之武器禁運政策。惟因同年3月中國制訂「反分裂法」,讓EU臨時對解除武器禁運踩煞車。1996年3月「中國飛彈試射危機」不但引起歐洲議會嚴厲譴責;而且英法德等國亦對中國表示強烈抗議。到了最近尚有人引用日本防衛省去年7月之資料,認為中國160萬解放軍,比日本13.8萬人,韓國56萬人,及台灣20萬之軍人合計數還多,且中國之軍事預算每年以2位數字增長,因而擔心解禁後將會提高對東亞地區之威脅。雖然如此,中國仍可自俄羅斯及部分EU成員國買到武器,若以1989年至2008年底進口武器總額311.1億美元核算,俄羅斯占88.7%、法國占4.6%、烏克蘭2.0%、以色列與英國均為1%,德國占0.8%,其他國家占1.7%。復因中國極力與EU發展「長程及全面伙伴關係」,以尋求自EU獲取更多武器而減少過分依賴俄羅斯。此外,?粉飾其威脅性並展現其經濟利益之磁吸效應,尚推出「和平崛起」理論,以強調「明日之中國將是熱愛和平與充滿希望之大國」。另外,中國與EU最強大之德國在雙邊關係上已有突破性之進展。因此,乃認為武器禁運政策似不會維持很久,而終將放寬甚至於解除。

 二、中國大陸將獲EU承認其市場經濟地位

 中國大陸近年來屢遭歐美對其反傾銷或反補貼之調查,當核算「正常價格」時,又無法按其國內實際成本與價格核算,而發生重大之損失。若依照WTO之相關規定略以,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市場地位之國家,較不會遭到反傾銷或反補貼之指控。今年10月初,溫家寶總理參加ASEM後,於10月5日傍晚以「超常規會晤」方式赴德國拜會梅克爾總理,獲最高規格之接待,經過2小時餐敘後,雙方發表聯合公報,除加強雙方經濟合作外,中國已獲德國允諾,將在2016年前推動EU成員國承諾其具有「完全市場經濟地位」(Market Economy Status),亦即在遭遇國際貿易糾紛時,可後得更有利之地位,或獲得較大之利益。若遭反傾銷或反補貼之調查時,亦不會再引用與其經濟發展水準大致相仿之替代國家資料。核算並據以估算其傾銷或補貼之幅度。既能以實際成本與價格計算「正常價格」;又可減少不必要之國際貿易爭端與糾紛。尤其是在中國順差持續擴大,歐美逼升人民幣以便取得貿易之平衡,及法國已採取保護主義之際,中國能獲得德國大力支持與協助,誠實難能可貴,此似又顯示兩國今後關係之進展,恐將使整個歐中關係產生重大之變數。

 三、中國大陸與EU發展戰略夥伴關係

 中法自1997年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後,雙方即致力於發展兩國在各領域上之合作與發展。除兩國在聯合國問題與國際問題,盡量持共同之立場外;尚充分實踐雙方夥伴關係框架下,每年政府首長之會晤,以透過對話與協調各方面之觀點。此外,法國傳統上較著重於對其較為有助益之國際組織,以作為美、俄、英、德與中進行大國折衝之場所。因此,法國與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既有助於其政策目標自主性,與多邊外交之需求,或國際關係多極化之目標外;又可解決法國面臨之政經困境,而作出之理性與適宜之決策。相對的,中國亦可順勢將其擴及所有EU成員國。去年中國與希臘建立經濟合作與海上絲路,今年購買希臘與西班牙公債,最近赴歐洲開會與簽約,甚至於10月5日「超常規會晤」,德總理尋求協助時,再強調戰略夥伴關係。今後面對逼升人民幣與其他糾紛或誤會時,中國仍會繼續強調雙方之夥伴關係,以獲取穩定與更有利之地位。

 四、人民幣升值問題恐會在G20高峰會處理                     因EU成員國對以中國為主之亞洲成員國發生巨額逆差,因而與美國之看法一致,認為人民幣應儘快升值,以取得貿易之平衡。溫家寶總理10月5日在ASEM會議時與歐元區3領導人即歐元區主席容克(J.C.JUNKER)、歐央行(ECB)執行長特里謝(J.C.Trichet)、 EU經濟與貨幣委員會事務委員雷恩(O.Rehn)會面討論人民幣匯率問題,容克以「歐元區歡迎北京在六月中重啟匯率改革,惟目前仍被低估,未反映實際,希望北京能再有秩序、大幅度、與廣泛之基礎上升值」,溫家寶除表示不認同之外,尚重申「會推動人民幣匯率更具彈性」。至於美國財長蓋特納痛批中國拒升人民幣,各國應一齊施壓,並將搬上下個月G20高峰會討論一事,溫家寶總理於10月7日參加第6屆中歐工商會議上加以駁斥。因此,要求不要加入逼升人民幣之行列。有鑒於G20高峰會係由美國主導,屆時中國恐會有一番苦戰,爰有可能會協商出雙方可接受之升值幅度。否則,恐會有另一場貨幣戰爭,而將衝擊匯市與金融市場。

 伍、結語

 綜上所述,獲悉歐中關係之演變與發展,皆與台灣關係甚為密切。在冷戰時期中共與台灣之關係處於敵對狀態,因而對歐關係或聯合國席次爭奪戰,均處於」「零和遊戲與互相排斥之現象。到了兩岸關係和緩後,情況完全改觀,由尤其在最近兩岸簽署ECFA後,經濟關係甚為密切。因此,上述歐中之發展 ,台灣亦有必要加以密切注意。經析述後認為武器禁運將會解除,因涉及東亞地區與台灣之安全與平衡結構,在兩岸未進一步整合前,仍宜妥為因應,不宜掉以輕心。關於德國協助中國,將於五年內獲EU成員國承認為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及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等方面,雖然對我國並無直接威脅,惟今後我國仍應加強與EU及德國增進實質關係,包括運用ECFA效應,與鼓勵台灣企業仿中國大陸,而前往德國證交所上市之作法。至於人民幣逼升問題似會在G20高峰會處理乙節,不論結果如何,對台灣之金融市場與匯率波動,均會立即產生效應與影響,允宜妥為注意其變化,並預擬適當之對策。以上拙見,若有疏失或欠妥之處,尚祈 見諒與指導,至感 德便。

參考資料1. 王俊偉,「法國席哈克總統對中國政策之研究」,淡大歐研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淡水。2. 梁士煌、溫家寶訪歐亞-匯改再成為焦點,旺報A4,2010年10月3日,台北市。3. 張怡青,「台灣與英國務實外交關係之互動分析-兼論歐盟架構下之台歐關係」,淡大歐研所博士論文,2010年6月,淡水。4. 葉秋南,「歐洲貨幣聯盟與歐元」,金融聯合徵信中心,2001年4月,台北市。5. 楊芙宣,亞歐合作-溫提五意見四倡議,旺報A8,2010年10月6日,台北市。6. 楊芙宣,罕見轉訪-中國總理超常規會晤,旺報A8,2010年10月7日,台北市。

(本文撰於2010年10月16日)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 中央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貸款產業報導 的頭像
    貸款產業報導

    貸款產業報導

    貸款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